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地戏

    [地戏]地戏的起源可追朔至原始社会的“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纳神福。“傩戏”则是蜕生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明代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贵州,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尔后,傩戏与贵州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基本保持傩戏网络的“地戏“。贵阳布依族地戏于农历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其故事内容取材于中国古代征战故事及忠

  • 贵州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

  • 贵州布依族文化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它与壮语、傣语、侗语、水语、黎语等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而与红水河南岸的壮语更为接近。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中国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采。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布依族善歌舞。在社交场

  • 贵州布依族建筑

    解放前,以耕种水稻为主的布依族人民,就其所分布的区域和住居的村寨,大多喜在乎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或“水乡布依”的美称。其中有一部分也正因为祖辈以来都居住和生活在水边,故也被称“水族”或“水户”。分布在罗平和富源一带的布依族喜聚族而居,每个村寨少的十几户几十户,多则可达数百户;同村寨的成员大都有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因而一个村寨或一片地

  • 贵州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妇女几乎都是纺织和刺绣的能手。一个刚进入成熟期的女孩,在母亲的指点下,从种棉(有的地方种麻)、纺线、织布到染布、缝衣,几乎很快就可成为这方面的能手。至于刺绣,更是布依族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妇女们常把自己精致的刺绣品(包括衣襟、袖口、花边、绣花鞋、帐沿、枕套、围腰、在背带等)作为士种珍贵曲礼物或美好的象征。而在这些刺绣品中,妇女们对衣背花(即用于背

  • 古城镇远自驾线路攻略

    镇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是一个历史悠久、物阜境优、多民族传统文化并存的水乡城市。也是贵州唯一的形若江南水乡城市的古城。镇远的楼房很有特点,飞檐翘角的屋顶,淡灰色的墙体,一幢幢排列有序,依傍着清幽的舞阳河畔。水波荡漾,楼影颤动,漂浮不定,置身其中,恍若到了江南。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发动了多次的

  • 凯里地区的民俗文化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一种民间复式声乐,高低音错落有致,形式非常丰富。分为大歌(嘎老)、琵琶歌(嘎琵琶)、礼俗歌(嘎礼乡)、酒歌(嘎告)、踩堂歌(耶堂)、儿歌(嘎腊温)、笛子歌(嘎笛)七种,其他还有牛腿琴歌、去山歌等,礼俗歌中又包括拦路歌、夸赞歌、哭歌等。几乎每一种生活场景中,都存在一种歌的样式。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大歌的演唱场

  • 天星景区的传说

    黄果树瀑布下游七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景色别致的石林。白水河流到那里,仿佛也对美景依恋不舍,一改湍急直泻的气势,缓缓地在奇峰异崖中迂回流淌,时而欢腾跳跃,时而隐身石林中。那千姿百态的奇岩异石,如骑士策马、秀女梳妆;如雄鸡报晓、犀牛望月……千百眼清冽的山泉,从岩缝中喷涌出来,丁冬作响,或淙淙吟唱。各种形状的石柱石峰上,青藤披挂,绿蔓牵连;更有那仙人掌、仙人树

  • 贵州苗族节日

    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一跋都过春节(亦即客家年),有的苗族过年时要用糯米饭喂牛,并将红纸贴于牛角上,赶到水井边给牛“照镜子”。此外,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赶秋节(立秋)、八月十五、吃新节(稻谷、玉米成熟时)等节日。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举行热闹的斗牛。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青苗”称

  • 贵州布依族概况

    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地区、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