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扫帚的禁忌

    扫帚在厦门民间被视为具有灵力的东西,关于扫帚的忌讳就特别多。帮倒忙的人往往被骂为\"扫帚星\",没人愿意与之合作共事。当然,也有很多时候,被指为\"扫帚星\"的人,其实只是失败之后众人的替死鬼罢了。扫帚的禁忌,最要紧的是忌用竹扫帚打扫客厅房1司。一般的习惯,竹扫帚用来打扫庭院马路,只有在家中丧事时,才用它在放灵枢的厅里象征性地扫几下。既然是只

  • 朱文公

    朱文公即朱熹,闽南民间称来熹公。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安徽黎源(今属江西),定居建阳。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九日,葬于建阳唐石理大林谷(今黄坑乡后塘村)。朱事家道贫困,父亲早亡。5岁入学,受学于父亲的好友胡宪、刘勉之、刘子晖。18岁贡于乡,次年中进士。绍兴二十三年

  • 妈祖

    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记载妈祖的文献最早当推宋绍兴年间进士、莆田人黄公度的\"题顺济庙诗\":\"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萃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墙一信风。\"短短八句诗,叙及妈祖生前、死后事迹及当时百姓热烈崇祀的情形。可见在宋绍兴年间,妈祖信仰在莆田已经流传。据考,莆田妈祖庙建于宋元

  • 床母

    如果按一天睡眠八小时计算,那么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便是在床上度过的。尤其是小孩,同床铺的接触就更多了。祭祀床神的风俗,据说在千年之前的宋朝已经流行。宋人曾三异的《同话录》里曾谈及,翰林崔大雅夜晚在翰林院值班,忽然宫内皇上降旨,让他马上写一篇《祭床婆子文》。崔翰林\"惘然不知格式\",一时慌了手脚。幸得周丞相点拨,套用民间格式,方才交了差。可见祭床神床

  • 城隍爷

    古代的城市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当然不能没有一位城神。于是城隍爷应运而生、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最早见于史籍的

  •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原名吴本(音滔,义\"进取\"),后世又尊为吴真人、大道公、花轿真人等。吴本是宋代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人(解放后同安县归厦门市,白礁村却划归漳州龙海县)。生于宋太宗大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卒于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幼年时父亲患病,缺医身亡,令他立志学医,普救众生。初拜蛇医为师,翻山越岭,采药制药;后云游四方求师,刻苦钻研,渐

  • 做月内

    产后的妇女身体十分虚弱。旧时的妇女都亲自给孩子哺乳,因此厦门传统要给产归大补元气,有\"做月内\"之俗。黑麻油、老姜母、桔饼是\"做月内\"必不可少的,产妇所吃的都要用这几样东西烹调。俗称黑麻油大燥,能收湿气,姜母去风,桔饼能收腹,最适合为产妇去风去湿收缩肚围。有的人家几乎把黑麻油当作水煮。公鸡,排在产妇营养的第一位。据说吃雄赳赳的公鸡才会补元气

  • 莘口旧婚俗拾零

    新中国成立前,莘口一带的婚俗,基本上保留着周代的“六礼”遗风。现择其一二介绍如下:聘礼结婚之前,男方首先要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和商谈聘礼。聘礼的多寡取决于男方的家境,一般分为六个档次:“60斤担”、“80斤担”、“100斤担”、“120斤担”、“140斤担”、“160斤担”。有钱人家可以超过这6个档次,达到“240斤担”。以“100斤担”为

  • 朝鲜族风俗

    居住在吉林市的朝鲜族现有18万多人,约占吉林市人口总数的4.3%,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乐观的民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朝鲜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喜载歌载舞,他们的农乐舞、龙鼓舞、婚礼舞、刀舞和槌衣舞倍受青睐。在大力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我市的民族工艺品,如绘画、雕刻、草编、剪纸、刺乡等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和浓厚的东北风格。朝鲜族的婚礼习俗

  •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又称作“唱蹦子”和“吉剧”,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