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崖洞葬的风俗的介绍?崖洞葬是怎样的

时间:2021-06-26 14:51:06编辑:佚名

一、崖洞葬概况:

崖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寨附近。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人们不断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广大地区,分布着一些在崖壁上或崖穴中安葬死人遗体的葬俗遗迹,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悬棺葬”、“崖洞葬”、“崖洞墓”、“崖墓”等等。

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南方地区这些葬在崖上的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自此“崖葬”一词便沿用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长期以来研究工作的分散和各人的研究角度不同,目前学术界对崖葬类型的划分、命名和文化内涵等许多问题存在着某些不同看法。

二、崖葬、崖墓、悬棺葬与崖洞葬的命名:

关于上述考古文化的命名问题在已经举行过的两次全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进行了极为热烈的讨论。

一种意见认为,为了突出我国南方地区长期流行“葬在崖上”的葬俗特征,以及它区别于土葬、火葬、水葬等葬俗的特点,宜统称为“崖葬”;再根据各地各个时代各种类型崖葬的特征和历史渊源分别加以命名,笔者认为,这种区分有利于研究工作。

[page]

“崖墓”主要指东汉、六朝时四川境内最为流行的,在石崖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墓葬构造形式,有甬道,有墓室,整个布局和随葬物品与同一时期内的砖室墓基本相同,虽有“蛮洞”、“蛮子洞”等称呼,实为汉人墓葬,属汉文化范畴。研究崖葬的目的在于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历史,因此笔者认为,一崖墓不宜包括在崖葬之中,亦不属本文探讨范围,故不赘述。悬棺葬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上千年来它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东起福建、台湾,中经江西、湖北、湖南,西到四川和云贵高原,南至广西左江流域。悬棺葬在东南亚地区,甚至太平洋群岛亦有发现。“悬棺”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人顾野王记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1948年芮逸夫在《僚为仡佬试证》一文中第一次把“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以后便为不少学者沿用。

关于悬棺葬的命名,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因此有的学者将凡与山崖有关的葬俗均称为“悬棺葬”或“崖棺葬”。笔者认为。广布于我国南方各地的崖葬,由于葬地选择、文化内涵和反映的宗教观念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悬棺葬”和“崖洞葬”两种类型。

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悬棺葬是指人死后,将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奇特葬俗。就其实质来讲,仍属风葬。

崖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另一古老葬俗,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部的石灰岩山区,即黔南和桂北,此外贵阳市和平坝县等地亦有分布。

崖洞葬是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崖洞葬的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塞附近。滨临江河的崖洞非常罕见。

[page]

三、崖洞葬的文化内涵:

(一)崖洞葬的置棺方式和葬法

崖洞葬的葬法严格按氏族和家族区分,一般是一个家族同葬一个崖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几个家族同葬一洞,但在洞内各家族棺木摆放的位置均有规定,不得混淆。因此崖洞葬中每个洞至少几具、十几具棺木,许多崖洞多达几十具乃至数百具。尽管由于年代久远,棺木已经散乱,但不少洞内棺木仍可看得出是成堆放置,彼此之间不相混淆。

a.崖洞葬的置棺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使用简易尸床。这种形式并无棺木等作为葬具,同一家族的人使用一个崖洞。人死后尸体依照亲疏关系分别置放在简易尸床上。如贵州荔波县瑶山乡的一种崖洞葬。

②同一家族使用同一口棺木。同一家族的人死后葬入同一崖洞,但葬具却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共用一口大棺,待第一代人死完了,才启用新的棺木殓装下一代人的尸体,如贵州罗甸县油尖寨。

③人死后一具尸体用一口棺木。同一家族成员死后葬入同一崖洞,但殓尸棺木严格按辈分或家庭搁置或重叠安放,如贵州荔波县、惠水县等地的崖洞葬。

④人死后同一家庭或家族成员共同使用一具棺木,棺内至少有两具尸骸,甚至3至7具不等。棺内有男女合葬,亦有成年人与儿童合葬。当是一个家庭成员或同一家族成员,按死者去世时间顺序先后葬入同一棺中,如广西南丹县里湖崖洞葬。

b.崖洞葬的葬具形制:

我国崖洞葬的葬具全为木质,但棺木形制大多为木板拼合式,而整木挖凿成的棺十分少见。

[page]

①木板拼合式高架棺i式。这类棺见于广西南丹县和贵州荔波县的崖洞葬。棺木制作上,棺盖板和棺底板大小相同,板内四周开槽,棺侧板与棺档板均嵌入槽口内。棺侧两端的凸出部分上凿方孔,穿人木栓固定两棺侧板。整个棺身外加木制棺架固定。棺架立柱高约1.6至2米,棺架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大多数棺架立柱顶部加工成牛角形或菱形等。

②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Ⅱ式。见于贵州惠水摆金棺材洞。棺身由六块板拼合,拼合方式与上述高架棺工式相同。然而两棺侧无凸出部分,棺侧板与棺挡板用木栓或榫头固定。棺木用棺架固定,棺架主柱高约1.2至1.3米。

③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Ⅲ式。见于贵阳高坡乡崖洞葬,棺木形制与汉式弧背形棺基本相同,棺木外加棺架固定搁置,棺柱大多为碗口粗的圆木做成,高约1.5至2米。

④木板拼合式低架棺。见于广西南丹县和贵州荔波县等地。棺木形制与高棺架工式大体相同,外加棺架立柱较低,一般高约1米或不足1米。

⑤栓棺。见于广西南丹县和贵州平坝县崖洞葬。棺身由大块板拼合,棺盖、棺底和两棺侧均用木栓固定,另有一种形制只是用两条木栓插入两棺侧板尾部所凿的方孔中将整个棺身固定。

⑥弧背形汉式木板拼合棺。见于贵州平坝县。

⑦整木挖凿的圆形棺。仅见于贵州平坝县下坝乡崖洞葬。棺盖、棺身为同一段整木剖开。棺身刳空,以仅容一具尸体为限。制作非常原始粗糙,棺盖、棺身两端用竹篾、藤条捆扎固定。

四、崖洞葬的葬制和葬式:

贵州和广西等地的崖洞葬据目前已掌握的资料,绝大多数为一次葬,葬式为仰身直肢。

[page]

五、崖洞葬的族属:

我国崖洞葬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贵州、广西。贵阳市高坡乡和平坝县下坝乡的苗族以及黔南荔波县瑶麓乡的瑶族至今尚保留崖洞葬俗,而贵州惠水部分苗族和荔波县的一些瑶族由崖洞葬改行土葬不过是近百年之事。贵州和广西地区的崖洞葬目前均能被当地苗族和瑶族确认为自己祖先的葬俗,很显然,我国南方地区的崖洞葬大多为苗瑶族葬俗。

六、崖洞葬的年代:

我国南方地区目前所见的崖洞葬年代较晚,大多为明、清时清的文化遗存。贵州是我国崖洞葬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关于这一地区崖洞葬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如田当成《炎缴纪闻》、《贵州图经新志》等等,一直到民国时期均有不少记载。而且这种葬俗至今仍被保留。

七、崖洞葬的起源及其反映的宗教观念:

丧葬习俗属意识形态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与此同时世界各民族的葬俗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亦密切有关。

1.崖洞葬是人类社会早期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

考古学资料表明,在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多以天然洞穴为居住之所,人死后就直接埋葬在生前所住的洞穴之中。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的丧葬均产生于洞穴内,如北京的山顶洞人和尼安德特人。

我国苗瑶族同胞自古以来大多居住我国南方山区,山林为他们提供了衣食之源,同时山区众多的天然崖洞便是他们的止息之所。至今贵州有部分苗族仍居住山洞。

生时既以崖洞为家,死后依然归葬崖洞,这是符合情理的事。我国南方地区的崖洞葬基本上分布在云贵高原的石灰岩山区,这里岩溶地貌发育良好,普遍存在的崖洞与溶洞为实行崖洞葬的民族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2.崖洞葬是早期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观念是以氏族或家族为主的血缘关系。

[page]

崖洞葬是原始社会时期鬼魂观念产生之初的产物。关于崖洞葬的来历,笔者在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地区调查时听说这样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瑶族人死以后并不埋葬,而是将死人的尸体平分给大家吃掉。这种习俗保留了很久很久。后来瑶族之中有一个名叫老洒的青年由于亲自目睹了母牛产小牛时的痛苦情形而念及自己的母亲辛劳和养育之恩,决心改变分食老人尸体的陋习。当他母亲衰老去世以后,他便悄悄将母亲的尸体藏匿在山上的崖洞中。后来人们终于发现老洒的母亲去世,坚持要分食尸体。为了说服人们,废除吃人风气,老洒在舅舅的帮助下用砍牛的方式将牛肉平分给大家。自此瑶族开始实行崖洞葬并举行砍牛仪式。

这个传说表明:

①瑶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曾经历过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由于生活资料的匮乏尚存在过食人遗风。

②人类丧葬习俗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原始宗教观念——鬼魂崇拜产生之前,瑶族先民还无丧葬礼仪和葬俗。

这个传说从民族学的角度证明我们南方苗瑶族的崖洞葬是早期鬼魂崇拜观念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苗瑶族虽早已进入阶级社会,但崖洞葬的种种葬法所反映的宗教观念均带有浓厚的原始氏族社会的特点。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靠血缘纽带来维持,任何人都不能离开自己的氏族而独立生存。人死以后,人们按现实的社会生活对待鬼魂世界。因此崖洞葬均是同一氏族或同一家族的成员死后葬入同一崖洞,他们生前是一个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死后也同样不能分离。

[page]

八、黔南崖洞葬遗址:

近年来,黔南州有关部门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全州境内神秘崖洞葬遗址达20多处,遍布都匀、福泉、长顺、惠水、龙里、贵定、独山、三都、罗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县市,黔南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都流行崖洞葬习俗,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才渐渐改为土葬,但在边远地区,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数量最多的是都匀,有3处洞葬遗迹。3处洞穴都位于都匀市石龙乡和贵定县尧上乡交界处,位于石龙乡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绳索系住身体才能下滑进洞。洞内增有木棺材约1500多具。1960年,当地村民进洞,失火引燃木棺,连烧了13天烧毁木棺约500具现存仅1000多具,其中还有绝无仅有的两具裸尸木棺。石龙乡有一处无主洞葬。与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认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长顺交麻天星洞。这里,干贷河穿洞而过,必须乘般而入,攀缘石壁而上,才能进到崖墓处。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时间顺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贵州省博物馆还在洞内棺中发现唐宋蜡染。这种水上崖墓在现今少数民族洞葬中独一无二。

葬洞最大的是龙里摆省乡果里村的崖洞,高达几十米,深约800米,内分3个洞厅,其中一个约有3000平米,接近一个足球场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据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别,有6根桩的是男性,4根桩的为女性。当地人称,这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改洞葬为土葬。

惠水摆金有两处葬洞,一处被火烧毁,棺木所存不多,另一处仙人桥洞,则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将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撑县置,每层木架安放两具棺木,高达8层,目前是我国已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洞葬。

三都羊福的崖洞葬与黔南其他各市县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悬崖上的人工开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够避风挡雨即可。罗甸有另一种更为奇特的悬棺洞葬。先人们利用大山悬崖裂缝将棺排放置进去,一层一层的棺木非常壮观。

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文史委主任刘世杰告诉记者:黔南所拥有的崖洞葬遗迹,无论从数量、规模和分布来看,可称得上是“中国崖洞葬博物馆”。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这种习俗的民族已不多见,这些神秘的葬俗对研究当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page]

九、荔波瑶族沿袭崖洞葬俗:

人们都认为,崖洞葬离我们现代人已经很远了,而在荔波县瑶族至今还在沿袭崖洞葬。

6月中旬,记者与来自西班牙、中央电视台等海内外多家媒体记者在黔桂交界的荔波县瑶族聚居的瑶麓乡一大山洞里看到,数百具新旧“井”字形棺木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着,棺木上还雕刻着一些图腾和文字等。

据陪同考察的当地有关研究人员介绍,这里的瑶族至今还沿袭着古老的悬棺洞葬葬俗,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了。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少数民族悬棺洞葬的族群。

在荔波有瑶山和瑶麓两个瑶族乡,两个乡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但他们语言不同,服饰也不同。瑶山乡的瑶族丧葬是立“图腾柱”式的碑记实行土葬,而瑶麓乡的瑶族却仍然实行崖洞葬,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传承洞葬的族群。

瑶麓乡的瑶族是一个封闭在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深处的民族,崖洞葬按家族氏摊分着山林里的山洞,作为亡灵安息的洞窟。

当老人去世了,族人们砍来树木,解成木板,做成“井”字形的棺木。瑶族画师用矿石颜料和蓝靛为亡灵描绘有天堂、人间、古钱、海洋和地狱的月牙形图腾及鱼形图腾的木板,嵌置在棺木上。家人们为死者煮一包糯米饭和一块烤肉给他当枕头,放在棺木内。后生们围着棺木,烧起篝火,敲着木鼓,唱起古歌,围绕着棺木跳起“打猎舞”。待到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女人们在村寨口停下脚步,跪着火把消失在茫茫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中。亡灵黑夜上路,是要亡灵不再认识回村的路。后生们抬着棺木,走进原始森林。按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钻刺蓬踏荆再现棘,走一条陌生山路。几十个人抬着棺木钻刺蓬攀悬崖,前拉后推,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他们照古老的规矩,按姓氏把棺木放置在洞窟里。然后一齐转身离开洞窟。此时,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洞,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的地方。

[page]

十、广西地区崖洞葬:

崖洞葬在大新县13个乡镇调查有9个乡镇发现古代崖洞葬。崖洞葬,就是把棺材吊上悬崖峭壁的岩洞里安放。现介绍几处崖洞葬。

①巴横崖洞葬:

位于全茗镇屯周村古光屯前,一座300米高的“岜璜山”上,山上有个岩洞,洞口朝西,距地面约150米,山脚草木丛生,山上古树阴森,攀着山藤可爬上岩洞。岩口宽1.5米,高2米,洞内宽3米,高2.5米,深10米左右。洞口距岩口1米处,用石头垒起1米高,上面安放着两副棺材。棺身长2.1米,棺径0.5厘米,太阳可以晒到,但雨水淋不着。棺底已有些腐朽。一副棺内是一男骨骸,另一副棺内是一女骨骸,女棺中还有一束长40厘米的头发,棺材两旁分别摆首8只小陶杯,色暗黑,还有8枚清康熙铜钱。棺材的来历,当地群众流传是两夫妇,男的叫“王左远”(壮语),即左远王。夫妇俩爱好钓鱼,山前河边桥头有块马鞍形大石,是他们钓鱼坐凹的。这左远王百姓新婚他要享受初夜权,百姓对他十分憎恨。一天,百姓邀他到泓应河,诱他潜河水中去抓鱼,使用12张鱼网罩下去。可是他在水中撕破鱼网,把鱼网推上水面。岸上的百姓又用鱼叉把他戳死在水中。左远王被百姓弄死后,他的老婆也气死了。不久,这岩洞里便发现这两副棺材,主人就是左远王夫妇。

②独山崖洞葬:

位于振兴乡共和村辉屯前有座独山岩内安放着10副棺材,棺内骨骸完整。当地群众流传:明末清初,兵匪肆虐,村民为了避难,把粮食财物都搬上岩内。兵匪来村抢劫时,住在岩洞里的百姓,以弓矢戈矛石等为武器与兵匪相打。兵匪白天屡攻不下,在黑夜用200多担稻草由山脚堆到岩口纵火焚烧。几十个百姓被熏死在岩洞内。劫后,亲戚备了10副棺材上岩收殓,其余用草席卷着放。天长日久,岩洞内只余下这10副棺材。

③敛山崖洞葬:

位于五山乡文应村樟屯后面,有座敛山,高约300米,近山顶有两口岩洞,其中一个叫仙岩,岩口向南偏西,距地面约200米。正面山势陡峭,无路可上,从左侧攀藤附葛可到岩洞。洞宽7米,高5米,深14米。据群众说以前在岩内有许多棺才,距岩口约2米远,阳光可晒到,雨水淋不着。1950年冬,群众上岩躲土匪,把许多棺木烧来烤火,个别群众拿棺木回家当喂猪槽用。棺内除骨骸外没有发现其他东西。小学教师林文台于1980年6月6日,带学生上岩,还见有166块棺材板。有些棺木尚坚实,有的已腐朽。当地群众流传是仙人的棺材,自己飞来的,所以叫这岩洞为“仙岩”。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