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探析重庆建筑特色与风格(探析重庆建筑特色与风格特点)

时间:2023-09-18 18:03:46编辑:佚名

文章目录:

1、探析重庆建筑特色与风格

2、纳西族建筑风格与特色漫谈

3、云南彝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4、浅述蒙古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

5、壮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6、猜你喜欢:

1、探析重庆建筑特色与风格

我国地域辽阔,自让环境多种多样,各地的经济也是天差地别,所以形成了各具当地特色的建筑文化。重庆的地势特殊,当地的建筑多是依山而建,因地势影响人们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房屋,这形成了今天别具一格的重庆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重庆建筑特色与风格吧。

重庆一般民居院落十分窄小,形成极小的天井,仅供采光通风所用,易保持阴凉,且因势就形,占地面积较小,布局相对自由。只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有一些名门望族较大的院落。在较大的民居院落中,敞廊、敞厅较多,并成为居民生活中交往的场所。

重庆民居建筑结合地形,其底层下部为架空的干阑式吊脚楼结构,或者根据地形形成多层出入的多层民居。民居中“筑台”、“悬挑”、“吊脚”、“拖厢”、“梭厢”和“爬山”等手法使用很多。

传统建筑的材料使用

重庆传统民居多采用抬梁、穿斗等木结构形式。木构部分多为木料本色,柱涂黑色,门窗涂浅褐色或枣红色。建筑墙体材料多采用木板、竹笆夹泥等夹壁墙体,或版筑土墙,白色外墙,少使用砖石墙体。屋顶多使用小青瓦,出檐以及山墙出挑深远,不仅使得屋前有回廊,也使得墙体避免雨淋。

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重庆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干阑式、寺庙式、园林式、西洋式的多个过程。重庆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建筑颜色较为暗淡,形式朴素,空间幽深。民国期间,由于抗战所造成的大量内迁,使得重庆民居中出现了许多西洋式的建筑与园林式的别墅公馆,特别是在市郊地区。

重庆地形特殊,无法像平原城市一样统一规划,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虽然乱但也很美,做到依山傍水,层次感强。重庆和香港有一定的类似之处,规划是以实用先行,复杂中透露出简单实用。由于重庆的特殊地质条件,地基处理容易实现,给高层、超高层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技术条件。

重庆土家族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

猜你可能也喜欢:

宗教气息浓郁的大昭寺

舌尖上的诱惑,乌鲁木齐特色菜

独特的乌鲁木齐饮食文化

气势雄伟的拉萨布达拉宫

2、纳西族建筑风格与特色漫谈

纳西族的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尤其以丽江的民居建筑为代表。纳西族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重点是门楼、照壁、天井、外廊、门窗隔扇、梁柱等,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文化以及其中的哲学价值观念。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纳西族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纳西族民居的建筑类型

根据村落分布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技术发展情况的不同,纳西族民居建筑有着不同的类型。如:在高寒山区,保存着少量的井干式“木楞房”、“木板房”;在丽江坝子或江边河谷地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瓦房很常见,并以“三坊一照壁”、“四合院”为主,统称为“纳西雅阁”。

高寒山区——“木楞房”

高寒山区的井干式“木楞房”,是纳西族民居中比较原始的形式,构造简单,四壁用削皮后的圆木,两端砍上卡口衔楔垒摞而成,屋顶则用斧劈的木板错叠铺盖,上压石块,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钉子,也不用砖瓦,它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利于防震。秋收时节,部分居民在屋顶上晾晒粮食。

丽江坝子、金沙江两岸的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院”、“两重院”

丽江坝子、金沙江两岸的民居多以“三坊一照壁”、“四合院”、“两重院”为主。“三坊一照壁”是纳西族最为常见的民居形式,即正房一坊、左右厢房各一坊,加上正房对面的一照壁,合围成一个院落。“四合院”则去掉“三坊一照壁”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以一坊房代替,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即四坊)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落。“两重院”是“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的一种复式院,即正房的左右或前后另设一个附院。

“两重院”在农村民居中比较普遍,正院作为主人的生活居住,附院用来养牲畜。人畜分开,生活干净舒适,互不干扰。无论是“三坊一照壁”、“四合院”,还是“两重院”,院落的天井在城市和乡村使用的功能不同,城市用砖石铺成、种植花草;农村除供生活之用外,还作为晾晒谷物或加工粮食的场所。花木果树,则种植于房前屋后。屋后,家家户户都有一块菜园。

丽江大研镇——古城民居

丽江大研镇古城民居充分结合地形、环境条件和道路网络进行布局,建筑遵从自然,依山傍水、顺山就势,坐北朝南、向阳而居。民居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外部地理环境与院内的花草树木有机融合,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民居院落按照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临街的,沿河的(跨河的),依山的。有的掩映在青松翠柏中,别有情调;有的跨河而居,意趣盎然;有的喜好热闹,居于城中;有的甘愿平静,选择城郊。古城内大约有上千个大小不一的院落,临街的一面都设为店铺,十分热闹;但走进院内,因纳西族擅长营造居所,天井内多种植花草,显得宁静和谐。

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纳西族是一个在思想上十分开放、文化上善于学习的民族,博采众长,在民居建筑中吸纳了汉族的青瓦白墙、白族的门窗雕刻、藏族的木柱画栋等优点,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于一体,形成美观、独特、实用,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民居建筑风格。丽江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沿岸气候适宜,植物茂盛,有丰富的适于建筑的木材资源,更有充足的石材资源。地方物产,决定了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筑样式。

纳西族民居建筑主要是选用木材和土石,可以就地取材,充分体现了因材施用、物尽其能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典型意义。根据地理、气候、材料的不同,纳西族民居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如:居住在丽江坝子和在金沙江、澜沧江沿岸的纳西族,因为周围土多石少,多采用木结构、夯土墙的瓦顶房子;居住在森林茂密的山区的纳西族,因为木材多,出门就可取材,主要采用井干式“木楞房”建筑形式,或木结构、土坯房,屋顶盖瓦或盖木板;生活在虎跳峡旁的纳西族,因为这里山势险峻,到处悬崖峭壁,土少树少,于是用石头镶砌墙壁,屋顶盖石板或瓦,连室内的家具什物也大多用石头制成。

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特别是民居建筑形式的影响。纳西族正是在总结了长期的生活经验之后,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民居形式和生活方式。

纳西族民居建筑追求素朴真实、清晰明确的风格。纳西族民居中建筑使用的木材大都不刷油漆的,保持原色,门窗雕刻,图案清晰。丽江纳西族民居除了大量选用木材之外,产自玉龙雪山脚下的角砾岩也是主要建筑用材。如古城到处可见的用长条五花石铺的路面,长时间的踩踏石头纹路明晰,朴素地表达了材料的自然之美。纳西人还用角砾岩石材来制作庭院中的石凳、石桌、石花盆及放花盆的石短柱等等。

砖在纳西族民居中常常被用在重要的部位,如砌门楼、厦子、墙体的边缘转角等,还用来在天井上铺地。瓦在纳西族民居中的使用有一种独创性,不仅用来盖屋顶,还用来天井上铺地,用瓦和砖拼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图案,如“春”、“夏”、“秋”、“冬”和“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成为纳西族民居建材运用的特征。

3、云南彝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从小接触的就是高楼大厦,而人就像是被关在这些铁笼子里的烦人。你想不想尝试一些其它有特色的建筑呢?只是外观就能让城里长大的人觉得神奇。本期小编就带你去彝族文化看看彝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彝族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其居住形式与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互板房、闪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干栏房等,是彝族丰富的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4、浅述蒙古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一带,起立于13世纪初,也是个非常悠久的民族了。提到蒙古族的建筑我们大多会想到蒙古包那个可爱的小房子。本期小编就带你去蒙古族文化看看蒙古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

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创造了方便迁徙的毡包建筑形式,又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斜仁柱,就是北方狩猎部落为了满足抵御严寒及迁徙的需要造的一种可移动式住房,由几十根木杆聚在一起绑扎成圆锥状骨架,外面覆盖上多张兽皮来构成,这是比较原始的居住形式。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5、壮族建筑风格与特色

少数民族的建筑都很有特色,由于每个地区不同,所以几乎每个少数民族的房屋都不同。在建造房屋时当地人民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天气等来建筑适合当地人居住的房屋。下面的壮族文化为您解答壮族的建筑风格与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壮家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在从江、黎平等地,壮家多与侗族杂处,房屋结构外观基本上与当地侗族相同。其楼房全系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顶上盖瓦或杉皮,有三间五间不等。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家禽,置农具,设舂碓、磨坊等。

楼梯设于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走廊,较宽敞,围以栏干或半节板壁,光线充足,壮家人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进大门是堂屋,一头设火塘,后屋和侧屋为卧室。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一排高约丈许的挂禾架,名叫禾廊,作为秋收晾晒禾把,待干后堆入粮仓。独山、荔波一带的壮家房屋,则与邻近广西壮家相同。其楼房有三间五间至八九间不等,一般不搭偏厦,楼梯设于屋前正中,有砌石梯或木梯。

楼上住人,分前中后三隔,后边为卧室,中间为过厅,正中设香火堂,前边为年青子女卧室、书房、客房和纺织间,一头设火塘、火灶,其地基填实土石。磨坊、舂碓、粮仓等,设于屋内或另立厢房安置。楼下只是关养牲畜和家禽。房前多搭一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等。居住市镇附近和交通沿钱的,因受外界影响,有的新建房屋多改为平房或普通楼房。

6、猜你喜欢: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