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时间:2023-04-10 12:10:05编辑:佚名

文章目录:

1、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2、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的白字戏

3、戏曲文化:河北地方戏曲剧种有哪些

4、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蔚县秧歌

5、戏曲文化:陕西地方戏曲剧种有哪些

6、猜你喜欢:

1、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安庆是安徽省的一个城市,念白也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艺术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黄梅戏就是用安庆方言歌唱的一种戏曲种类。本期戏曲大全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梅戏是怎么样的吧!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一度被称为“怀腔”、“

2、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的白字戏

中国戏曲可谓名扬世界,最为出名的尤数京剧,各地方也有属于自己的小戏剧,他们由各自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方言而组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特的中国文化现却濒临无人继承的惨状,想要了解白字戏吗?就跟着小编一起到广东文化里看看吧!

白字戏是流行于广东省汕尾市(海陆丰)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音乐等汉族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汕尾市三稀有剧种之一。白字戏曲剧种。

正字戏传入闽南、粤东后,与当地的潮调、泉调及汉族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本地方言为“白字”,故名白字戏。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南地方戏)、潮州白字(今称潮剧)和南下白字没有“啊咿嗳”衬词拉腔,跟(海陆丰白字戏)有所差别。白字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两县及惠东、惠来、紫金等县的部分地区。

早年白字戏如与正字戏同地演出,正字戏必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如同台演出,则正字戏在前半夜,白字戏在后半夜,称为“半夜反”;民间并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谚语。它与梨园戏在剧目、唱腔、语言上颇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潮剧,两者方言不同,唱法不同,从音乐上都有所不同,海陆丰白字戏是用当地的福佬方言(学佬方言演唱),海陆丰地区方言只是跟潮汕方言都是来自闽南系。

2006年5月20日,白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溯源

广东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正字戏传入闽南、粤东后,与当地的潮调、泉调及汉族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本地方言为“白字”,故名白字戏。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南地方戏)、潮州白字(今称潮剧)和南下白字(海陆丰白字)之分,现为海陆丰白字的专称。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两县及惠东、惠来、紫金等县的部分地区。

早年白字戏如与正字戏同地演出,正字戏必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如同台演出,则正字戏在前半夜,白字戏在后半夜,称为“半夜反”;民间并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谚语。它与梨园戏在剧目、唱腔、语言上颇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潮剧,两者除方言略有差异外,几乎相同,可见白字戏与正字戏、梨园戏和潮剧都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明末白字戏已经流行。192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人彭湃的领导下,艺人曾成立梨园工会,并作出改良戏剧的决议,编演了《彭素娥》等反封建反压迫的戏和宣传革命的歌谣。现有专业演出团体海丰白字剧团。传统剧目有200余种,文戏多,“全连戏”(整本戏)多。

有大锣戏、小锣戏、民歌戏、反线戏、科白戏之分。

白字戏在粤东地区演出历史久远,而且经常与正字戏同台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陆丰地方俗例迎神赛会,如有几班戏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戏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还有一种“半夜反”,即上半夜演正字,下半夜演白字。有所谓“正字母生白字仔”的戏谚。

白字戏的开台戏《净棚》、《八仙拜寿》、《仙姬送子》、《跳加官》等,仍以正音演出。这和早期正字白字合班,不无关系。白字戏有“哩”调,有“哩”拉腔,与《金钗记》、《荔镜记》相同。这也是出自南曲。正字、白字两个剧种,有些剧目也是相同的,如《三元记》中“秦雪梅教子”一折,除科白使用方言不同外,词曲俱同。

从历史资料和如今面貌来看,均说明白字戏是在南戏改用方言而歌的泉调、潮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正字戏的很多东西,并进一步与海陆丰地方方言、民情风俗、民间艺术相结合而形成。也有人认为,白字戏源自漳州、潮州流行的竹马戏。

元、明之际,闽南大量移民到海陆丰,他们带来宋代陈淳《上傅寺丞论淫戏》所说淫戏。

宋庆元三年(1197年)漳州有“戏头”“逐家裒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这种戏随移民传到海陆丰,就有现存的俗称老白字的竹马戏。

可能你也喜欢:

奇妙的北京民间艺术:毛猴

最具浓厚色彩的北京年节文化

别具一格的旧京婚俗文化

独具一格的老北京社交礼仪

3、戏曲文化:河北地方戏曲剧种有哪些

河北,我国地方戏曲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具有久远的戏曲历史。在河北戏曲文化中,有很多戏曲被人们熟知,并且得到观众的喜爱。那么,你了解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有哪些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吧。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

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

4、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蔚县秧歌

你如果有苏曼殊《苏曼殊全集》,那么你一定知道《七绝·淀江道中口占》: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秧歌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特别是我国北方的人民,你对蔚县秧歌了解多少?本期张家口文化为你解析。

蔚县秧歌亦称蔚州梆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产生于旧之蔚州(即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灵丘县一带),流行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和山西省雁北、晋北地区,并远及内蒙古自治区一些旗县。

蔚县秧歌的产生年代不详。早期的蔚县秧歌是用“训调”(民歌)演唱,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常在农村的“社火”中演出。代表剧目为《卖豆腐》、《借冠子》等。山西梆子流入河北,蔚州是主要通道之一,因之蔚县秧歌深受其影响,不仅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并借鉴了梆子的音乐体制。

据今存李家浅村戏楼的舞台题壁记载,清道光十九年(1839)农历二月二十八日,蔚县城东乡西合营的秧歌孙庆班,曾在此演出过《回龙阁》(《回笼鸽》)、《魁花玉》(《葵花峪》)、《打瓦罐》、《迎亲》、《卖肉》、《别窑》、《八卦》、《高平关》、《响马》、《别宫》、《招亲》、《下山》、《下书》、《重圆》、《三贵》、《玉杯》等戏。题壁人为西合营段祥。上列剧目中,既有蔚县秧歌初期的剧目,如《打瓦罐》、《迎亲》等,也有从梆子腔移植来的剧目,如《八卦》、《下山》等。这些剧目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经常上演。由此可见,最迟在清道光时期,蔚县秧歌已完成了由“两小戏”向行当齐全的大戏转化的过程。

蔚县秧歌早期的班社是以村为单位的季节性组织,做为“社火”的组成部分,由村“神诞社会”统一筹管,人员也只限本村村民,属自娱式的纯业余团体。至今,蔚县仍有一百多个此类的“社火”秧歌班。其中历史最久的是蔚县北水泉镇南井头村的秧歌班,自清道光年间建班后,一直保留至今。

随着蔚县秧歌的不断发展,许多业余班社于清末开始涌向外村镇演出,逐渐出现了亦农亦艺的半职业戏班。这类班社称“档子班”、“抱股班”和“联村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此类班社在蔚县尚有二十多个。其中以鹿骨班(由蔚县西部和广灵、阳原两县艺人组成,善演文戏,以唱功赢人)和庄克永宁寨班(以蔚县东部艺人为主,除擅唱文戏外,还兼能武戏)影响最着,成为蔚县秧歌的两大中心。清末民初,以宝子、锁关、浪破碌碡、海珍红、徐义等组成的“档子班”,曾进入张家口市,在大兴园演出,颇受欢迎。

您也许还喜欢:

关于扬州订婚习俗:下茶

逐渐消逝的保定老调文化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5、戏曲文化:陕西地方戏曲剧种有哪些

陕西省是我国地方戏种繁多的的地区之一,有很多民间戏曲深受民众喜欢。那么,你知道陕西的地方戏曲剧种究竟有哪些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或许,你对其中的戏曲情有独钟,是一枚忠实的戏迷。

秦腔

秦腔,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眉户

眉户,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又称“眉鄂”或“迷糊”,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俗称“曲子戏”,文人惯称为“清曲”。

现代眉户在关中分东西两路。东路眉户盛行于华阴市和华县,民间流传有“同州的梆子部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西路的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户县,并以“眉户”得名。

碗碗腔

碗碗腔,是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灯碗腔”、“阮儿腔”,前者因小铜碗主奏击节和皮影灯而得名;后者因主奏乐器阮咸而得名;板腔体结构,唱词通俗典雅,音乐悠扬轻盈,音律细腻声韵严谨。

该剧种起源于陕西省华山北麓的华阴、华县一带,清初时就已经形成并且成熟完善,历史剧目一直都是用皮影戏形式演出流行于民间。

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属于民间地方戏曲,是中国陕西商洛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商洛民间艺术特色,唱腔以商洛地方语言为主,故称“商洛花鼓”。商洛花鼓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音乐曲调流畅优美,传承历史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现代秦腔诞生之根基所在。形成于陕西省关中东部以大荔县(旧同州府治)为中心的十数县,在明朝嘉靖年间基本形成,因伴奏乐器中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发“桄、桄”声,故称“桄桄乱弹”或“梆子”。后为区别于其他梆子剧种,始称“同州梆子”。

一般认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是秦腔的肇始之源,对于各路秦腔的形成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以西安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形成以后,它被称为“东路秦腔”,外省称“西秦腔”、“西调”、“陕西梆子”、“山陕梆子”等。

6、猜你喜欢: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