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东北满族的捕捞

时间:2022-05-01 01:02:03编辑:佚名

满族的先民将下江河打鱼、采珠、出大海捕猎都称之为“打牲”。清代东北的打牲衙门也直接管理这些事务。

满族很多古屯,是猎村,又是渔村。满族的直系祖先“故里改”部,就是以“围网”作部落名。一般一幅围网七人操作,领头人叫“网达”,有如狩猎的“猎达”。网达不仅是捕鱼能手,而且多是有威望的长者。网达能识别“网口”,即渔场。每条江河,每个湖泊,都有鱼群集中的网口。满族捕鱼,集中在春、秋、冬三季。春捕,就是在桃杏漫枝,躲在水下深水涡子的鱼群,苦熬了一冬,现在要追逐明媚的春光,成群结队,逆水上游。这时,网达带领族人在网口下网捕捞。为了让鱼集中还用石块筑起拦坝,坝中留出通水口下网,俗称“鱼壳子”。到了鱼汛高峰期,江河两岸的满族全家出动,驾着“扎哈”,那能坐二三人的木制小船和“威呼”,即独木舟,带着渔网、渔叉、渔钩、渔笼等穿梭在江面上,网、叉、钩、笼、堵各显神通,夜以继日,满载而归。

上秋以后,白露时分,金风送爽,水面上已有几分寒意。辛劳的满族渔民迎着曙光,驾着小船,穿梭如流,江河上热气腾腾。这时,体大身肥的鲟鱼、鳇鱼在江中巡弋,连那赫赫有名的大马哈鱼,从鞑靼海峡逆水回游到江河中,掘穴产卵。渔民们丰收乃返,开始晾晒鱼干,又凿大木槽埋于地中,把活鱼饲养其中,这样就能常吃鲜鱼。如果选上好的鲟鳇,关入江河中用木杖围成的“渔圈”,到时渔民们把活的鲟鳇等珍贵鱼种运上大水车,送京城朝贡。一路上不断更换活水,以至于长途跋涉到京城后,鱼仍然是活的。

当冰雪封江之时,满族人在冰上凿开冰层,有如井口,俗称“冰涡子”。这时鱼群见到亮光,蜂拥而至,渔民们便用钢叉叉、渔钩钓。到了夜晚,渔民用火照“冰涡子”,鱼便聚在冰口.用钢叉叉,可得大鱼。这时满人的渔祭也很多。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记载了东海窝集人的鱼祭盛典。祭祀前,族人要用金风扬造的大黄米做成鱼形饽饽,作为祭祀的神糕,并用河边的新柳粗杆制成有两三个大小的鱼形神偶,其翅是用洁白的天鹅羽翎制成的,全身用鲜嫩的柳枝柳叶围成。女首领身挂柳枝雕成的柳珠饰,主祭的女萨满和族众都身围柳叶,男女儿童头戴用柳树皮编成的各种鱼形小帽,其中还有罕见的鲸鱼头形和飞鱼头形。祭祀时,女首领选择族中善游水的男女青壮年钻进江边林立的鱼形神偶,忽动腮、忽摆尾、忽潜忽浮,如群鱼闹水。欢乐的渔舞,高昂的渔歌,整个祭祀犹如到了水底鱼宫,看到众鱼出世。隆重的鱼祭要进行三天三夜,族人们扶老携幼住在江边、海岸或者水上的“威呼”中,欢娱水滨,尝柳叶,吃鱼虾,喝鹿血,饮江水,惟有这样,神圣的鱼神莫德喝恩都力才能庇佑族人渔产丰收。

本文标签: [db:tag]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