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网!
最新文章
  • 苏轼和王朝云的故事

    岭南惠州有一方清丽秀美的湖泊,风景极似杭州西湖,当地人也把它叫做西湖。一座小山依傍湖边,也叫孤山。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可见一片苍翠的松树林,林中寂立着一座小亭——六如亭。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出自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之手,联是这样的: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不是副普通的亭联,它包含了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而这种感叹最终又是维系在一位红颜知己的身上,她就是长眠在六如

  • 苏轼撰文“欺”判官的故事

    苏轼撰文“欺”判官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

  • 《永遇乐·明月如霜》创作背景简介

    《永遇乐·明月如霜》的创作背景:这是一首记梦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据元本题下注“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认为“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认为傅干《注坡词》所录题注为不可信,而以为王文诰《苏诗总案》所云“戊午十月,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为可从。王文诰断一事为二事,词中难觅佐证。郑文焯所云更多属猜测之词,不

  • 东坡故事之巧骂贪官

    巧骂贪官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酒席间,有人提议:“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都是贪官。王笔说:“我先来。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另一个官员接着吟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杨贵也摇头晃

  • 东坡与佛印故事:最佳损友

    东坡佛印故事: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有段时间苏东坡与佛印隔江而居。他经常坐船渡过长江去拜访佛印,他们在一起谈禅论道。一日,苏东坡觉得自己有所觉悟,于是作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诗完成后,他自我陶醉了半天,又派遣书童乘船过江,将诗送给佛印欣赏。佛印拿到诗稿,看了看,遂即拿起笔来,写了“放屁”两个字,让书童带回。苏东坡接到回函,本以为会得到一番称赞的,却是这样的评价

  • 盘点宋代五大诗人,你猜谁是第一

    1、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2、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 盘点宋代十大词人,苏轼霸气第一

    唐诗宋词,总是让人沉浸在或温婉或忧伤或激昂的情绪之中,经常读一读这些优美的诗词佳作,会提升整个人的精神境界,让人在诗词的浸淫当中,感受到一种美好和优美。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2、辛弃疾(1140-12

  • 盘点最经典的豪放派诗词,这些诗词真的让人很“上头”!

    经典豪放派诗词:苏轼《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 苏轼:文学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弃儿

    他是一个诗人,文章独步天下。他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还是一位书法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历经三次潮起潮落,但依然满怀一颗赤子之心,不忘初衷。不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他依然是他,出淤泥而不染。他就是苏轼!苏轼北宋的大文豪,出生于1037年的1月8日,是初唐时期的大臣苏味道的后代。他的祖父是苏序,父亲是苏洵,弟弟是苏辙。苏轼的父亲,也就是《三字经》里面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轼的“轼

  • 宇文柔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