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众多美誉话江团

时间:2023-05-15 01:00:56编辑:未知

众多美誉话江团

长吻鮠,俗称回鱼、江团、肥沱、肥王鱼。肉质鲜嫩肥美,风味独特,每100克肉含蛋白质13.7克、脂肪4.7克,还含有钙、磷、铁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和常量元素,在长江流域与鲥鱼、刀鱼一起,被列为长江三鲜,历来深受长江两岸人民的喜爱,为淡水鱼中的上等名贵品种。

《本经逢源》载:能开胃进食,下膀胱水气,病人食之,无发毒之虑,食品中之有益者也。特别是其鳔胶层肥厚,可干制为名贵的鱼肚,实属食中之珍。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宋代诗人苏轼都为之作诗著文大加赞誉。早在明初就作为珍品献给明太祖朱元璋,从此一直被列为贡品。直至现在,有时它也被空运至北京,给国宴盛典添光增彩,深受中外宾客的喜爱。江苏省沿江地区一直有喜食长吻鮠的习俗,苏沪地区的名菜白汁回鱼、粉蒸回鱼一直享有盛名。

长吻鮠属鲶形目,鳞科,鲍属。常见个体体长30余厘米,重1千克,最大个体可达17千克。体延长,腹部浑圆,尾部侧扁。头较尖,吻特别肥厚,锥形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须4对,较短。眼小,被皮膜覆盖。全身无鳞。背鳍和胸鳍具硬刺,背鳍刺后缘有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弱。臀鳍上方有肥厚的脂鳍,臀鳍条14-18。尾鳍深叉形。体粉红色,背部略带灰色,腹部白色,各鳍青灰色。苏轼在《戏作回鱼》中赞日: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正是其憨态可掬的写照。

长吻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为1-38℃,生长最适温度为24-28℃。水温降至20℃以下时,生长减慢,摄食量相应降低,13℃以下基本停食,越冬期会出现落膘现象,长江流域地区的越冬期为5个月左右;水温升至30℃以上时,摄食和增重均减缓,35℃以上,基本停食。长吻鮠的耗氧率明显高于四大家鱼,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时,食欲旺盛,生长良好;降至1. 2毫克/升,则出现浮头、沉底、死鱼现象。在生产中,溶氧至少要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最好在5毫克/升以上。对水体ph的适应范围是6. 5-8.0,最适范围是7.0-8.0。对肥水适应能力不强,故不适宜肥水养殖长吻鮠,但也不宜过分清澈,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为宜。

声明 :中国历史网是一个非盈利网站,站内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本站仅提供存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