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乌台诗案:谗言陷害好友苏东坡 致其入狱

时间:2020-05-09 11:36:49编辑:历史狂流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一个官僚家庭。他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24岁开始踏上仕途,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晚年他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历史上的这名多才多艺的才子,都是有褒无贬。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完全。人无完人,作为参与北宋改革大潮中的一名政治家,沈括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病。

沈括深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他将注投到了王安石一边,对自己的好朋友苏东坡谗言陷害,在神宗面前检举揭发苏东坡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王安石作为一名讲究人品的文化大师,重视过沈括,最终也得出沈括是一名不可亲近的小人的结论。当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亲近, 并不影响我们对沈括科学成就的肯定。

沈括博学多才,《宋史•本传》记载:“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 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即使就自然科学而言,沈括的贡献也是多学科性的,涉及广阔的领域。

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他写了《圩田五说》、 《万春于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而且沈括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作出过重要贡献。

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

沈括还是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负责领导司天监以后,研究改革了浑仪(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改进了测影方法。沈括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 三篇论文,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晚年时候,沈括提出了用 “十二气历”(纯粹的阳历)代替原来的历法(阴阳合历)的主张,这 个历法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现在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阳历),在分月上甚至还不如沈括的“十二气历” 合理。

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创立了 “隙积术”和“会圆术”。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沈括对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极其珍贵的。《梦溪笔谈》中所记载的这方面的见解和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特别是磁学,沈括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偏角问题。他指出:“方家以 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时才发现,比沈括的发现晚了400年。

在化学方面,沈括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并且预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已为今天所验证。“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论断,他观察研究了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在欧洲,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达•芬奇对化石的性质才开始有所论述, 这比沈括的推论晚了400多年。

除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外,他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也都有 重大的成就,其成就涉及社会、经济、历史、外交、军事、考古、音 律、绘画、书法、诗词等学术领域,堪称当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些学术成就,充分反映了沈括勤奋好学而又锐意进取的治学精神。

沈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这样一位孜孜于科技领域的人,同时还是一位外交能手,这一点却是鲜为人知的。

北宋年间,辽国经常找借口侵扰宋的边界。

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辽国又想进攻宋朝,但是苦于没有借口,于是就派了一个叫萧樓的使者来到汴京城面见北宋神宗皇帝,假称河东路黄嵬一带的土地是辽国的土地,现被宋朝占领,请求归还。

萧禧说得有板有眼,并且拿出了辽和宋签订的有关条约文本做证明。负责和辽使谈判的大臣们心里都清楚,宋朝和辽国自有交往以来,宋朝的领土就只有减少的份,从来也没有增加过,黄嵬一带一定不是宋朝侵略辽国所得的,但是现在辽使有双方条约文本作证,这些条约好像也不是假造的。如果不承认,辽国有根有据;如果承认,这明显是辽对宋的讹诈。

负责谈判的大臣们被萧禧弄得特别狼狈,想和他辩明此事的原委。结果神宗也被辽使耍笑了一番,心里虽然恼恨,但却没有根据反驳。

萧禧当着神宗的面,态度十分强硬地说:“你们必须马上把黄嵬一带归还我大辽,否则由此而引起的一切后果完全由你们承担”,萧禧怒气冲冲地返回北方,向辽国皇帝汇报谈判的结果去了,战争的阴影又笼罩在宋辽边界,大有一触即发的态势。

神宗皇帝面临着一个特别大的难题: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边界纠纷,宋辽战争将不可避免,那时北宋就又要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刚刚进行起来的改革说不定也会功亏一篑。

正当神宗心烦意乱的时候,沈括主动请求出使辽国,继续谈判边界的领土归属问题。

他对神宗说:“臣仔细査阅研究了资料,近年来, 在我朝与辽国所签订的所有条约,准确的边界应该是以古长城为国界, 而辽使所讲的黄嵬是位于长城之南30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 它理应是我朝的领土。辽人是欺负我朝无人知道黄嵬的准确位置,故意挑牌想发起战争。臣请求皇帝准许,让我出使辽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跟辽人辩明是非,说清曲直。”

说完,沈括就把有关条约的副本拿出来让神宗过目。宋神宗看过后,喜形于色,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 他对沈括说:“负责谈判的大臣们都是酒囊饭袋,谈判了几天,竟然没有搞清楚黄嵬的来龙去脉,差点儿误了大事。”于是宋神宗就任命沈括为出使辽国的全权负责大使,去谈判黄嵬一带的归属问题。

沈括到辽国之后,辽国的宰相杨益戒亲自出面和他谈判边界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正式谈判之前,沈括就先让自己的随员把带来的条约副本和北方边界地点的地名、位置等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在谈判中, 沈括不露声色,镇定自若。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