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甘肃,赴一场千年之约
长江给予生命广度和厚度,首届“长江华语文学榜”揭晓,“拥抱大市场、共享新机遇”
本月更新6878  文章总数86601  总浏览量1781233

重庆国企招聘信息汇总

中俄战略安全磋商机制双方牵头人举行会晤

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外资企业在中国竞争力有走弱趋势

守则校务公开防震减灾章程制度职责考勤目标管理档案突发事件规定人员职责预案应急

美文示范

[网连中国]@准妈妈,生完宝宝“这笔钱”记得领

金年会官方登录

微专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举。它是高校在传统专业目录之外,依托学科优势,围绕特定学术前沿知识或新兴职业技术领域,精练的一套跨专业微型课程体系,提供学习证明但不授予学位。其课程内容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实际工作应用场景,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岗位胜任力或跨学科综合能力,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专业设置口径过窄、教学实践脱节等问题。

微专业以其“精”“灵”“新”“实”等特点,对高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微专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课程设置精干。课时少、周期短,学习者可高效习得相关专业基础及前沿知识。二是组织形式灵活。微专业的组织结构、授课方式、授课时间灵活多样金年会官方登录,打破了传统院系的界限,提高了教育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三是教学内容新颖。部分高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产业实践中的前沿技术带到课堂,推动教学内容的革新换代。四是学习效果务实。微专业课程设置直面市场、关注应用、重视实践,便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因此金年会官方登录,微专业迅速获得了各界认可。对于学习者,微专业修习成本低、性价比高,有助于其开拓视野、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社会竞争力。对于高校,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院系教学组织架构,促进不同学科师生间交流互动,加强跨学科知识生产扩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社会,微专业有助于使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对接市场,对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微专业是优化课程组织模式的有益探索,对打破传统专业设置壁垒、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等具有实际效果。但应认识到的是,微专业具有内在局限性,它难以替代系统的学科建设,更难以独自担起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责任。微专业并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唯一路径,而是其中的基础一环,在发挥好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相结合。

实践中,需要注意防范并避免微专业建设中的一些风险隐患。第一,要警惕专业设置过度注重工具价值而导致功利化倾向,要区分大学与培训机构的边界。尽管现代大学角色已从知识生产的“象牙塔”转向社会发展的“动力站”,但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其主要职责之一是创造和传播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前沿的内容,这与社会培训机构具有本质区别。部分高校过于看重工具价值,客观上造成微专业与社会应试培训趋同,偏离微专业的设置初衷,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综合素质。第二,要防止课程内容盲目跟风倾向,杜绝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课程源于学科,是从学科知识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所组成的教学内容。部分高校缺乏对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资源的充分挖掘,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导致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损害了高校教学风气,不利于微专业长期建设。第三,要避免教学质量下降倾向,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缺乏有效规划引导,高校微专业仍处于自发探索建设阶段,难免出现无序化和短视行为,育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微专业课程系统性弱、授课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限、用人单位参与度低、学习者体验实际工作和跨学科交叉应用场景机会少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微专业的长远发展。

一方面金年会官方登录,要加强对微专业的引导与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可研制关于微专业的指导意见,规范开设方向、课程设置、师资激励、学分管理、结业认证等方面,引导微专业良性有序发展。高校应紧跟最新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产业和社会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学科的比较优势,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激励教师探索跨学科前沿知识,整合产业资源,加强对微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估和监测,打造更多优质精品。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微专业对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促进作用。高校开设微专业,为学科专业调整提供了“试金石”、为交叉学科建设派出了“先遣队”,是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形式上的变革。深层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于专业课程层面的简单叠加,更要将高质量微专业与交叉学科建设、本研贯通式培养、产学协同育人等有机结合,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金年会官方登录

一是进一步缩减凭证通行管控区域,最大限度减少出行影响。出于确保展会安全的需要,本届进博会仍将对部分道路和区域实施交通管制措施。警方充分权衡市民出行需求和管控要求,持续优化管控方案,在上届基础上进一步缩小了凭证通行管控区域的范围,由6平方公里压缩到3平方公里,将7个居民小区和2个学校调整至凭证通行区域以外。同时,警方还优化调整了非机动车时段性限行区域,崧泽大道北侧不再采取禁止非机动车通行的管理措施。

二是增设非预约社会车辆“即停即走”区域,提升参展观展人员抵离便利。为了便利参展观展人员快速抵离国展中心,本届进博会期间,非预约社会车辆“即停即走”区域增加到了5处。去年设置在P15、P8、P0(华翔路1535号)停车场内的3处“即停即走”区域,今年将继续保留并优化,同时在P1停车场内增设全天“即停即走”停车区域,P6停车场内增设时段性即停即走停车区域(上午7时-12时),P6停车场下午将提供出租车候客服务。

三是完善交通提示指引标志标识,进一步提升国展中心内部通行便利。警方会同相关部门对国家会展中心周边交通标线淡化、绿化遮挡、标志标牌缺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改,确保国展中心周边道路标识清晰。同时,在外围配套停车场、临时性交通管理措施前,增加提示和引导标志30余块,为参展、观展人员提供更加清晰的道路指引。内部通行方面,增设300个红线内停车位,同时增加接驳电瓶车数量,班次间隔也从原来的15分钟缩减至5分钟。

从历年情况看,大部分参展观展人员都选择轨道交通出行,从2号线国家会展中心站进入国展中心。警方分时段对出入口采取不同措施,最大限度提升参展观展人员的便捷性与体验度:上午进场时段,开放5个出入口,其中4、5、6、8号口“只出不进”金年会官方登录,9号口“只进不出”,对出站乘客进行持证、无证预分流,引导持证乘客通过4、5号口就近出站;下午散场时段,开放5个出入口金年会官方登录,其中4、5、9号口“只进不出”,8号口“只出不进”,6号口“可进可出”;同时,4、5、9号口作为主要进站口,在站外设置蛇形通道和3个客流蓄水池,对乘客进行引导分流,且由于4号口设在国家会展中心内,在散场时段警方将采取隔离措施,实现4号进站口与场馆全封闭无缝衔接。

一是创新馆内巡控模式。警方将每个场馆划分为6个网格,部署3至4支由民警、保安、物业等力量组成的巡馆队伍,为馆内观众和展商提供服务。同时金年会官方登录,在每个展馆、展台设立馆长、展台安全责任人,以微网格服务保障展会大秩序。警方还在每个特装展台安装“一键报警”装置,展客商如遇物品遗失、突发疾病、紧急求助等突发情况,可就近按下“一键报警”按钮,警方将在第一时间安排就近巡馆力量迅速赶赴报警点位开展处置。

二是优化安检验证布设。为进一步提升入馆安检通行效率,警方在国家会展中心东西南北4个登录厅、馆间通道、办公楼等处共设置人员验证点27处、安检点26处,较去年各新增1处。同时,提前会同主办方制作场馆引导告示牌,科学布设在展馆的各大主要通道、咨询台等区域,最大限度方便展客商“个性化”选择验证安检点金年会官方登录,从而实现快速入馆。考虑到每年都有展客商实体证遗失、遗忘等情况,今年电子证件验证通道已基本涵盖馆内各出入口,审批时间从20分钟缩减至10分钟,更加方便展客商在紧急情况下补领电子证件快速入场。

一是对于受邀参展但未提前办妥签证的外籍展客商,警方依托上海口岸签证便利协作机制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外籍展客商可凭进博局出具的《中国国际博览会受邀参展参会人员确认函》,在浦东、虹桥两机场落地后直接到口岸签证窗口办理口岸签证入境。同时,警方还进一步扩展便利服务范围,对受邀来华参展的外宾团组中未提前办妥签证的嘉宾及随行人员,提供口岸签证便利。

四是在进博会期间,警方将继续在展会现场开设境外人员服务站,提供相关证件现场补发、换发服务,并同步开通12367出入境服务进博专线,提供“线上+线下”专业政策咨询服务。线下,继续推出出入境证件办理“一站式”服务,对外籍展客商延长停留期限申请,做到“现场受理、同步审核、当场发证”。对港澳台展商到期换发、遗失补发证件申请,做到“加急办、马上办”。线上,依托12367国家移民管理局服务热线,开通进博服务专线,提供7×24小时专业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