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版社会 - 辽宁开通“供热直通车”服务热线
俄媒:军用运输机坠毁地发现疑似导弹碎片,「今日篮球速递」男篮世界杯-日本逆转委内瑞拉 中国直通奥运仅存理论希望
本月更新1364  文章总数67602  总浏览量2566969

连通京津冀 出行更便利

第二只港股ETF在沙特获批

又有A股面临强制退市,首次实现碳中和的第136届广交会一期于19日收官

守则校务公开防震减灾章程制度职责考勤目标管理档案突发事件规定人员职责预案应急

美文示范

支持地方交通建设 交通运输部今年已累计下达3157亿元车购税资金

澳门人威尼斯3966

截至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0多所高校和职业院校围绕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等热门领域,陆续创设了近200个特色鲜明的微专业,以突破核心专业边界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和响应行业实际需求。“能学新知识、能长真本事”的微专业正值火热,有望在未来深度融入各专业的课程建设改革中,成为主流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相比于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微专业将发挥锚定前沿需求、课程专精和个性化定制化培养等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彰显作为。

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契合各类人才发展需求。微专业虽被冠以“专业”之名,但较主修或辅修专业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培养方式上,微专业学制一般为半年到两年,设置5至10门融合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核心课程,课程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调配时间,高效且弹性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程内容上,微专业坚持问题导向,主要结合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实际社会需求设置重点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深度了解当下的科技前沿和产业前沿发展趋势,提升相应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在主修专业之外,为学生打开了探索新领域的窗口。

定制化服务产品供给,促进专业价值多维实现。微专业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的理念,契合了多样化主体的实际需求。在服务政府方面,通过打造科学研究与资政建议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双碳”目标和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目标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在服务企业方面,微专业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与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企业定制化技能培训提供了新模式。

焕新学科价值内涵,推动传统文化赓续相承。微专业通过传统学科现代化、新兴知识学科化,将历史与现代文化课程相结合,在实践中揭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增强学生的家国使命与文化责任感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例如,北京大学的文明探源考古微专业项目立足考古实证等多个角度溯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澳门人威尼斯3966,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北京林业大学的自然遗产保护与传承课程涵盖了对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内容,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此外,微专业在跨学科交叉背景下,既融入了中华文明底蕴,也蕴含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文化思想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打造现代科技场景下的新兴课程群,为文化影响力的拓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例如,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虚拟现实与数字文化生产、传媒汉语与跨文化交流等微专业中,学生可以通过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和专题学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同时也能够充分了解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人才需求,运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多元化合作平台搭建,助力国际交流拓展升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跨文化互动需要不断拓宽教育资源的融入性,微专业的设置为构建开放多元的互联共享平台提供了有益借鉴。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在跨学科背景下联动国外高校或国际组织,围绕气候变化、国际治理等全球性议题,开展中外合作教学或定制化的“1+1”双学位项目,通过国际访学、跨国学术论坛、海外实习等设置,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此外,微专业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引入多方参与的在线平台与课程资源,为各国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互动交流机会,从而精准捕捉国际前沿发展动向,形成跨文化的学术与实践共享网络,为推动现代知识技术在全球广泛传播开辟了有效路径。

作为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微专业通过更加灵活且富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计,在跨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中已经展现出突出的优势与价值。未来,伴随着新兴产业催生经济社会深刻变革,需要继续探索需求导向下的教育形态拓展,不断与时俱进地集成政产学研用的多方力量和智慧,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紧密衔接与协同配合,推动高校与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协作,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造性的卓越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形成引领教育变革的持久动力。

澳门人威尼斯3966

2024年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推出首部聚焦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科学纪录片《脑海脉动》。该纪录片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担任学术指导,通过六集的篇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史料,详细讲述了脑血管疾病治疗技术自诞生以来的百年发展历程澳门人威尼斯3966,第一次系统展现中国科学家在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所做的努力。

片中揭秘了一支形似“红酒开瓶器”的装置,竟是大脑取血栓技术的初代原型?钢针插脑,通入电流,这种“重口味”的方法如何治病?一个“血管里的泡泡”如何打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三巨头”?小小的弹簧圈,如何破解大脑血管潜藏的危机?神奇的超级胶水,如何黏合血管瘘口?医生如何在不开颅的情况下,迅速有效地取出脑血栓?

《脑海脉动》由央视直属单位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曾创作过医学现象级作品的《手术两百年》、《大脑深处》《打开一颗心》导演团队完成,也是导演团队持续、深耕脑科学领域的“大脑三部曲”纪录片力作之一。作为知识类纪录片,该片一脉相承严谨的学科知识、翔实的影像史料、人体血管构造的三维精美呈现、极致的案例追踪、脑血管领域内顶级专家访谈等创作手法澳门人威尼斯3966,从历史到现实交错穿越,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智慧的医学世界。本片对于推动医学知识的普及、提升人们关注自身健康、珍惜生命、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具有重要意义。